威尼斯wns.8885556智库

Research

咨询热线
138-1648-4378

电话传真
021-65537820

爱是一种能力 ——读弗洛姆《爱的艺术》

发布日期:2024-02-23    作者:威尼斯wns.8885556制药    
 人类诞生以来,大概没有什么难题像“爱”一样让古往今来无数的智者和蠢货同样感到渴望或困惑。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20世纪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篇幅不长却回味无穷的名著《小王子》对爱的问题有最通透的讨论。这里,我特别愿意推荐一本篇幅同样不长却不乏深度的心理学名著:弗洛姆(Erich  Fromm)《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这本书十年前读过,最近重读一遍——好书的一个标准就是需要重读且耐得住重读——还是感到受益匪浅。
 
不妨先简要回顾涉及“爱”之问题的欧洲经典。早在公元前700年前后(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在他的长诗《神谱》(Theogony)中提到:最早的神混沌(Chaos)生出的第一批神(gods)里,就有爱欲Eros。爱欲似乎具有本源性、创造性的意义。
 
稍晚一些,柏拉图著名的对话录《会饮篇》(Symposium)的主题就是爱。当然,这部对话录更倾向于探讨爱欲的哲学意义,和我们今天说的爱不大一样。对话录中,第一个发言者斐卓说,爱神是人类幸福的来源,最能导向品德和幸福。第四个发言者阿里斯多潘提到远古时代人有三个性别、后来被神剖成两半后纷纷寻找“另一半”的故事。阿里斯多潘对爱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定义:“我们本来是个整体,这种成为整体的希冀和追求就叫做爱……全人类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自己的爱,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总之,还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会饮的最后,第六位发言者苏格拉底在对前面发言者层层追问的基础上总结道:爱总是一种欠缺,是一种身处匮乏却向往丰饶、自知无知却追求智慧的状态;爱有让人向上的力量,能让灵魂上升并自我更新;肉体虽亡,但以爱为中介的对美的追求可生出不朽的子女,如荷马的史诗即是。今天常把艺术品比喻为艺术家的孩子,最早即来源于此(以上参考王太庆先生译本)。
 
 公元前1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创作了三卷诗歌:《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e)。和柏拉图不同,这部长诗具体论述了男人如何追求爱情、女人如何获得爱情的方法。比方说,男人在写情书的时候要多说谄媚和奉承的话,因为再骄傲的女人也耐不住巧言令色的煽动。有趣的是,这部教人“诲淫诲盗”的诗,或许是奥维德几年后被放逐出罗马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来,谈论爱总是冒险的事,正如爱本身是冒险一样。
 
中世纪以来,对爱的论述主要着力于对上帝之爱,这里按下不表。文艺复兴以降,大量文学作品都涉及到爱的问题。比如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皆是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作品大多只限于展现男女之爱的多重困境,并没有深入全面地提出解决问题之办法的义务,较少涉及爱情之外的更丰富多元的爱的问题。
 
真正有深度且全面而扼要地论述爱的问题,要到1956年弗洛姆《爱的艺术》面世。这部六十年前的旧著,早已被译成多种语言。上世纪80年代译成汉语,距今也有30多年。今天,这部富有洞见的小册子仍然值得反复阅读,其中的洞见很有助于帮我们澄清和照亮围绕在爱的难题周围的迷雾和误会。
 

全书大致分为“爱的理论”和“爱的实践”两部分。

为何非爱不可?弗洛姆指出,这是因为人会孤独(这让我们回忆起前面提到的《会饮篇》中的相关论述)。摆脱孤独或分离感的方法很多,但哪一种都不如让人与人融为一体又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爱来得永恒而可持续。弗洛姆特别提到受虐狂和虐待狂两类特殊人格(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有更深入的论述,值得参看)。前者依附于人,需要被支配,没有尊严;后者同样依附于人,需要支配他人,同样没有尊严可言。而真正成熟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同时与他人结合。
 
读到这,你也许能理解,此书和市面上流行的“心灵鸡汤”很不一样。“爱的艺术”不是在教你如何去泡妞或获得白马王子的青睐。实际上,弗洛姆在“前言”中即已指出,抱着寻找具体方法指导的目的去阅读此书的读者多半会失望。因为“爱”不是感情问题,不是对象问题,不是运气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是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个性,以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的过程。换言之,爱是需要学习的。并不是人人都会爱。
 
何为创造性人格?简单说,具有这种人格者能积极地“给予”——在给予的过程中,你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能力、活力和富有。只有真正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只不过,这里的给予不是给对方房子、车子之类的东西,而是以你的丰满而健全的个性去激活对方生命和个性中的活力。不妨说,爱就是用爱去唤醒爱,用活力唤醒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会感觉到真正的充实和富有。弗洛姆很有眼光地引用了卡尔·马克思的名言:“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大意如此)
 
具有这种富有创造性的人格是爱的艺术或能力的关键。相应地,又需要培养自己的四种能力: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对方的能力。以上四者,都意味着创造性人格要走出自恋和自我中心,走向真正的成熟。
 
其次,弗洛姆富有预见性地指出:现代消费社会,大家倾向于把任何事乃至人都当作消费或交换的对象。人的个性被磨损殆尽,“爱”往往蜕变为欲望的满足,或只是追求被爱却不能主动去爱,严重忽略了对爱的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弗洛姆在“爱的理论”部分还有不少重要的洞见,再举几例: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爱所有人,爱世界,爱生活——这其实是《会饮篇》中相关观点的延续。

自爱(爱自己)和爱别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不懂得爱护、尊重、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负责的人,很难以同样的方式爱别人。

“无私”的爱看似伟大,实则大有问题,比如母爱,若只强调“无私”,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孩子总不想让母亲失望。弗洛姆深刻地指出,自爱的母亲才能自然而然地让孩子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快乐和幸福。如果感情已经彻底破裂,离婚至少可以告诉孩子人可以果断结束对不堪环境的忍受。

爱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大多矛盾和冲突正来自于你试图避免或逃避冲突,大多冲突没有破坏性,反而可能导致更深入地澄清对方和自己。


以上“爱的理论”部分是全书主体,最后一章“爱的实践”字数不多,但同样富有洞见。下面举例一二。
 
大多现代人在朝九晚五的螺丝钉一般的工作之余,总想轻松轻松。这无可厚非。但,若没有规范和自律,人就很可能一事无成。而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花时间去掌握基本规范或技术。现代人爱自由,讨厌规范,逃避自律,有可能导致生活意义的流失,把生活过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与规范和自律的缺失相伴相生地是专注力的缺失。人们习惯于大口大口地消费一切,但却很难忍受独处或专注地做某件事。同时,工业化和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人的浮躁。不少人恨不得马上得到自己要的东西,越快越好。
 
以上种种,都是要获得爱的能力和良好生活要克服的。要掌握爱的艺术,不妨从学着自律、独处(独立能力是爱的一个条件)和专注开始。
 
弗洛姆最后指出:非常重要的是你得相信爱,相信自己有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和意愿,且有信心、有勇气去实践。毕竟,什么都不信的人,什么都没法爱。
 

这本丰富的小书还有不少值得聆听的洞见。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现代人而言,学会聆听和理解他人经验和洞见,几乎已成为亟需补上的必修课。
 
此书市面上有多种译本,但翻译未必都很准确。比如,我手边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刘福堂先生的译本,103-104页有好几处都分不清权利(rights)和权力(power)的区别。不知是译者的问题,还是编辑不够认真的缘故?
 
二〇一九年元月十二日初稿,二〇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修订
网站地图